【山东兰陵美酒2005年报道】《鲁酒沉醉八年今醒来》报道后,在全省乃至白酒行业引起广泛关注,饱经沧桑的鲁酒是如何在低谷中再度崛起的呢?本报记者采访了鲁酒的部分骨干企业老总以及山东白酒协会和山东糖酒协会等有关单位,探求鲁酒再度崛起的原因。
探寻鲁酒再度崛起之路①
8年前,山东白酒几乎是清一色的国有企业,而时至今日,除了兰陵、景芝正在运作改制外,国有资产已经基本从白酒行业退出。“酒企民营化,让鲁酒去掉了产权枷锁轻装上阵,改制成为鲁酒崛起的助推器”,山东轻工办主任、山东白酒协会会长谢宁高度评价了企业改制对鲁酒复兴的重要意义。
由于白酒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白酒企业大多是老国有企业,职工老,思想老,管理老,包袱重,祖孙三代在一家酒厂的情况并不鲜见。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都有“酒厂情结”。“要当好县长,先搞好酒厂,由于酒厂对地方财政贡献大,酒厂日子好过时,政府要钱要酒,都得找酒厂,酒厂是‘第二财政局’,政府都舍不得让酒厂改制”,省糖酒协会薛剑锐直言不讳地批评政府的“酒厂情结”。
由于市长决定厂长命运,所以酒厂的经营决策要看市长脸色,而并不是按市场规律办事。“领导升上去,企业垮下来”的悲剧屡屡上演。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有酒厂老总透露,在昔日酒厂辉煌时,当地县政府共从酒厂划走7000万元,这对于瞬息万变的酒类市场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兰陵作为山东白酒产量老大,人员多,但也是包袱重的企业,董事长陈学荣有着切肤之痛。他说,企业过度膨胀之时,也是开始衰败之日。由于产权问题所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兰陵按照政府的行政命令一下子接管了十几个小酒厂,人员猛增到11000多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现在经过改革,人员已经降至4000人,每年就能省出7000万的利润。
鲁酒领军企业泰山生力源尝到了改制的甜头。该集团马西元告诉记者,改制前公司有120多个中层领导,改制后精简为30个,全集团1356个岗位,连烧锅炉的岗位都要通过竞争才能上岗。原来接待费和车辆费是大锅饭,每年400多万元,改制后包干到人,每年只有100万,花光了就自己补。这几项费用加起来,每年就能省下近千万的花费。
扳倒井赵纪文作为省白酒协会副会长企业中年轻的老总,被业内称为鲁酒少帅。他认为:“企业只有改制后,才能不找市长找市场,打碎铁饭碗,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一着棋使得老酒厂全盘皆活,如果还是沿袭老的体制,鲁酒根本不可能复兴。”
纵观山东白酒企业,国有酒厂由于包袱沉重,仍在艰难度日,而像泰山、趵突泉、古贝春、扳倒井、花冠、浮来春等改制的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了拉动鲁酒整体崛起的主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