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兰陵美酒2007年报道】四川是浓香型白酒主要的发祥地之一,由于气候并根据条件所派生出来的工艺有着“不可复制”的特点。山东的白酒企业好象对这点不太认同,认为只要将工艺学来,在山东同样可以造出同样品质的白酒。他们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纷纷派人入川学习,均以五粮液厂为圣地前去取经。五粮液也十分豁达,将自己的生产工艺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山东老乡。从而山东所有白酒全成了一个口味,导致了产品严重的“同质化(homogeneous)”——这种事情在西洋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这违背了市场经济差异化的竞争原则,即所谓的3P——价格自由化(price)产品自由化(product)参与自由化(participation)。五粮液不仅没耗分文就平添了诸多同盟军,增加了消费者对浓香型的认同,而且还将茅台、汾酒等异质性的产品挤到了边缘状态。对于五粮液及鲁酒来讲这种 “不重要成本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unimportant)”今天已经显现无遗,只是一个得到,一个失去而已。鲁酒作为一个单独的品系已经不存在了。
经过引进五粮液工艺,虽然产质量有所提高,但还是与川酒有着明显的差异。更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加上当时鲁酒市场畅旺,于是开始从四川购入原酒。同质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鲁酒那憨厚浓烈的风致至此已荡然无存,在品质上成了川酒的附庸。经济的利润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当媒介以秦池中标为契机将这类信息见诸报端时。一般消费者的心理也就呈现以下状态:既然鲁酒是用得四川原酒,那我还不如直接饮用川酒呢!这种一般性的消费心理也是鲁酒衰退的一个原因。
在品牌方面,鲁酒除了景芝白干与兰陵以外,基本上都是新品牌。因为文化有着往后看的传统,认为越老的东西越好。各酒厂针对这种心理特点纷纷给自己的产品更名,什么孔府家酒,秦池古酒也应运而生。的白酒工艺始于元未,臻于明初,这些品牌基本并没有什么依据,只是市场需要而已。品牌认同的步就是要有度,于是各酒厂就拼命的作广告,人为地进行市场加温,催发品牌快速成长。长是长高了,但这种成长是经济学上所谓的“假性增长”,经不住一点风吹草动。